古典繪畫是中華藝術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瑰寶,是中華文明重要的組成部分。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古典書畫藝術品的認知越來越廣,對古典藝術品的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這些古典書畫藝術品大多以文物的形式存在,不可能成為一種商品。這種供與需的巨大差距作為客觀存在,也成為了古典書畫藝術品進入普通家庭的巨大障礙。在這種情況下,高品質復制品作為替代物就有了很大的市場,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古典繪畫的藝術需求。 在對古典繪畫進行復制時,除了手繪臨摹之外,印刷和藝術微噴是目前主要輸出形式,這兩種形式在最終輸出之前都要進行精細的圖像處理。其目的就是糾正掃描過程中的色彩偏差,經過處理后達到和實物盡可能地接近。在這個圖像處理的過程中,就產生了一個矛盾,是完全和原作色彩保持一致還是在原作基礎上有所改善,這就是“修舊如舊”和“整舊如新”之間的矛盾。【登錄享學云,學習《沈志偉·印前數字化課堂》,更全面地學習數字印前技術】 傳統書畫一般選用的創作材質是宣紙和絲絹,這兩種材料不耐水火,并且灰塵、光照、潮濕、病菌和蟲蛀等因素對書畫原作的侵害非常大,易破損和褶皺。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使用的顏料隨著時間的推移,會退墨跑色或空氣氧化,作品留存幾年后的狀態和初始狀態也大相徑庭,大部分都會呈現出顏色暗沉發烏的情況。很多古代繪畫藝術品除了寶貴的歷史史料價值和文物價值之外,在藝術品的感官舒適性和愉悅感上,與其最初狀態已經完全不同。出于裝飾和欣賞的需要,使用圖像處理的方式,通過研究藝術家創作時期的客觀歷史條件,讓古舊的書畫藝術作品呈現出最初的狀態,或者在一定程度上讓書畫作品的相貌有所改善是有必要的。 本文以幾個實例探討一下對古典繪畫修復性圖像處理的過程,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繪畫原作的初始狀態,在感官上提高其欣賞性和裝飾性。 案例一 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修復 圖1 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局部(上為原圖,下為修復圖)
圖1中所示的兩幅圖片是張擇端版《清明上河圖》虹橋部分的原圖(上)和修復圖(下),原圖材質是絲絹,經過長時間的氧化已經相當陳舊,在故宮博物院2015年的實物展出時基本上就是原圖的品相,當然考慮到保護原作的目的,也不排除展出的是高質量復制品。原圖使用的是二玄社掃描的底稿,分辨率高、畫質清晰。經過圖像處理的修復,亮度和清晰度以及觀賞性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圖像處理的過程中主要使用了色階和曲線兩個工具,色階重在調整圖像每個通道或者綜合圖像的亮度,通過對比與反差的改變,來改變顏色的偏向。曲線則是通過改變單個通道或者綜合圖像不同階調的像素總量來改變顏色。這兩者都是以原圖的直方圖為基礎進行調整,是對直方圖內容的第二次塑造和改變。 在使用PhotoShop(以下簡稱“PS”)進行修圖和調色時,建議使用新建“調整圖層”的方式進行操作。“調整圖層”是一種校色效果圖層,可以進行飽和度、對比度、色階、曲線等方面的圖像處理操作,在不修改原圖像素色值的前提下,實現對圖像色彩的校正,有利于圖像的后期還原和再次色彩調整操作。根據圖層的上下關系,“調整圖層”可以實現對下方所有圖層的色彩調整效果,在關閉或者刪除“調整圖層”后,原始圖像圖層可以恢復原狀以達到還原或者再次進行色彩調整的目的。 案例二 張大千《仕女圖》修復 圖2 張大千《仕女圖》局部(左為原圖,右為修復圖)
圖2所示為張大千的一幅《仕女圖》局部(左為原圖,右為修復圖),在原圖中,人物的額頭、鼻尖、下顎幾個顏色較淺的位置由于霉變和蹭臟已經嚴重影響了畫面的觀賞性,這可能是由于畫家本人使用的顏料性質造成的,也可能是后人出于某種想法故意為之。畫面主要人物面部的霉變和蹭臟已經破壞了畫面的整體美感。作為復制品,完全可以把這些污漬處理掉。 在對這幅圖進行圖像處理的過程中,可以使用PS的“仿制圖章”工具進行修復,但是難度比較大。因為畫中人物的額頭、鼻尖、下顎基本上都已經被破壞,并且這3個區域的色相基本相同,畫面中很難再找出其他色相近似的像素區域,并且畫家的筆觸細膩、過渡自然,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弄巧成拙、適得其反。在這個案例中,筆者使用的方法是選取張大千另外一幅造型和色彩近似的仕女圖,把額頭、鼻尖、下顎位置的像素復制過來,使用蒙版讓這3個區域邊緣的像素和原圖自然過渡,再調整一下色相、飽和度等參數,使新的像素和原圖達到一致,如圖2右所示。在對人物的面部修復完成之后,又輕微地提高了圖像整體的明度和飽和度,在人物的頭發位置適當地增加了黑版的密度,使圖像的反差和對比度有所改善,提高了畫面整體的觀賞性。 仕女圖是張大千繪畫創作的一個重要門類,額頭、鼻尖、下顎是張大千在創作仕女圖時會重點突出的3個部位。中國古典美人畫的創作共識是“三白臉”,即額頭、鼻尖、下顎都是白的,這樣才能襯托出臉頰的紅潤和健康。這種認知很符合自然美的原則,顏色的深淺會突出臉形的輪廓。中國人的輪廓大都顯得扁平,而“三白臉”正好表現出了線條輪廓的對比度,當然就顯得美。因此,在修復張大千的仕女圖時,重點還原人物的面部細節正是出于對作者和原作的尊重。 案例三 齊白石《大富貴亦壽考》修復 圖3 齊白石《大富貴亦壽考》局部(左為原圖,右為修復圖)
圖3所示為齊白石《大富貴亦壽考》局部,齊白石的繪畫大多使用宣紙創作,雖然說“紙壽千年,絹壽八百”,但這僅僅是指在精心保護的條件下才能實現。齊白石的繪畫早期并不受重視,并且經過多年的傳續,有些作品很難實現完美的保存。這幅畫就是由于保存不當已經出現大量霉斑,這在改善修復性圖像處理中是需要去除的。 這幅圖的修復過程和案例二一樣,可以使用“仿制圖章”,但是難度同樣很大,因為畫面上的霉斑非常多,使用“仿制圖章”容易造成底色不均勻。筆者在進行修復時,使用的是替換背景的方法。首先選擇一個背景和圖案對比最為強烈的通道,將其復制為一個Alpha通道,使用“色階”工具調整該Alpha通道的對比度,達到黑白兩色的絕對對比。對調整完對比度的Alpha通道進行局部的細節修補,使用該通道把畫面的背景色區域提取出來,然后在新的圖層上填充和背景色近似的像素,這就實現了整個背景色均勻一致,達到了去除霉斑的目的。 案例四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修復 圖4 陳洪綬《荷花鴛鴦圖》(左為原圖,右為修復圖) 圖4為明末清初書畫家陳洪綬的一幅名作,是花鳥畫的代表作,除了作品本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之外,在應用中具有很強的裝飾作用。原作到現在其色相、飽和度與數百年前的初始狀態已經有了很大的差距,為了更好地起到裝飾意義,對原作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調整,整體亮度和飽和度都有了較大的改善,并且不失古樸和莊重。在修復過程中,主要使用了PS中色階和飽和度兩個工具,在增強圖片明暗反差對比的同時提高了其彩度。為了保護圖像的原始像素,在操作中使用建立調整圖層的方法實現了上述效果。 “修舊如舊”原本是文物修復行業的一個術語,是指對文物進行修復時要保持其現有的客觀狀態,保留其歷史滄桑感,不能好心辦成壞事。其實,在修復文物的瑕疵時,創造性地加以改善也未嘗不可,尤其是古典繪畫,對其嚴重影響觀賞性的缺損進行彌補也是一種藝術的再造。明朝周嘉胄在其所著《裝潢志》中說:“古畫有殘缺處,用舊墨不妨以筆全之。”這是古人對古舊字畫修補后要進行全色、接筆提出的要求,也為現代對古典繪畫藝術進行圖像處理的二次加工提供了理論依據。 總之,對繪畫藝術作品使用圖像處理的方法進行還原性修復,是為了盡可能展現作品的原貌,提高原作復制品的欣賞性和裝飾性,雖然和原作的當前客觀面貌有所不同,但是會給人更好的美的享受。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這種改善修復性圖像處理決定了復制品和原作之間存在差別,會防止古典繪畫的復制品被不法分子以真品的形式出售牟利。 曾琦 山東傳媒職業學院 |